自律神經失調會造成的各種問題,尤其現代人工作家庭壓力大

容易有以下狀況:

廣泛性焦慮癥,憂鬱癥,抑鬱癥,恐慌癥,強迫癥,躁鬱癥,腸躁癥,膀胱過動癥

並伴隨頭痛,眩暈,失眠,臆球癥(喉嚨一直感覺有異物),胃食道逆流,耳鳴,睡覺一直醒,胸悶,胸痛,心悸恐慌,吸不到氣,易喘,胃脹胃痛,腸躁癥,頻尿,陽痿早洩,頭麻手麻腳麻,血壓高。

在相關門診中,尤其像是業務、設計、工程、教師、作業員等類型的職業,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最為明顯

對於有慢性疼痛的人來說,若沒有重視自律神經失調,其嚴重性更是不言可喻。

自律神經失調可能危害機體的消化系統,造成脾胃不調,引發消化系統疾病。

有研究顯示,胃和小腸在晚上會產生一種對消化道粘膜有修復用處的化學物品tff2蛋白質,假如自律神經失調導致睡眠不足,就會危害這種物品的產生,從而大增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的發作率。

偏頭痛:長期失眠引發偏頭痛的原因可能與顱內小動脈和毛細血管收縮致使腦部皮質缺血有關,這部分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除了出現睡眠障礙外,還會在晚上睡眠期間反復出現頭痛癥狀。

慢性疲勞綜合癥:本病在臨床上很多見,特別是女性失眠患者,她們常訴說自己疲憊乏力,即使臥床休息也不能緩衝疲憊部分病者還具有低熱、畏寒、頭浦、咽喉浦、心煩、急躁等不舒適癥狀。

此外,長期自律神經失調還可引發中老年人腦病、女性更年期綜合癥以及糖尿病等嚴重害人體健康的疾病。

所以專家強烈建議大家,千萬不要忽視自律神經失調的癥狀,大家應謹慎對待並應及時採取治療措施。

底下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癥狀,如果符合下列5點以上,可立即前往診所掛號尋求解決途徑

自律神經失調門診中最常觀察到的癥狀如下:

對睡眠品質不滿意

.上床後翻來覆去睡不著,往往需要躺30分鐘甚至更久才能入睡;
.夜裡醒來好幾次,多在2次以上,醒來之後很難再入睡;
.早上醒得早,比正常起床時間早醒30分鐘以上;
.總睡眠時間不足6.5小時;
.睡眠品質下降,醒來仍然感到困倦,感覺體力沒有恢復。

白天正常活動受到影響

.白天精神狀態不佳,感到困倦、疲勞,想睡覺;
.工作和學習時,難以集中精力,犯錯次數增加,記憶力下降;
.情緒上,感到緊張、不安、出現情緒低落或容易煩躁、發怒;
.社交、家務、職業或學習受影響等。

而自律神經失調治療真的不難!讓您減少甚至停用安眠藥與抗憂鬱西藥…恢復該有的身心平衡。

廣和中醫診所與廣仁堂中醫診所運用傳統中藥來調理過度緊繃、亢奮的情緒,依據中醫藥的學理來調理體質;多管其下,改變您的體質,調理平衡

不是單純以藥物來壓制癥狀;經過一系列的療程,很多患者就慢慢減少甚至停止安眠藥、抗憂鬱藥物等西藥的長期依賴,回歸到身體原始的平衡統合狀態,這就是身體原始自然和諧的狀態。

透過我們診治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都可以漸漸找回正常的生活品質,使用正確的方式將幫助您擺脫失眠的痛苦!

底下為診所相關門診資訊圖片

 

SSll15CEFDE5廣和中醫診所

我是一個喜歡獨處的人。   我不喜歡總是一群人聚餐喝酒,那會讓我感覺自己的腦袋成了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我不喜歡女友總是想要隨時隨地地粘在一起,那會讓我感覺身上帶了一個無形的鐐銬。   我不喜歡總是跟著別人去做事,那會讓我感覺自己成了一個沒有靈魂的附庸。   于是許多人開始質疑我,說服我加入他們,如若不然,我就是奇葩,我就是怪胎。   我并不排斥必要的交際。人是社會性的生物,人際關系必不可少。但我們也應看到,許多人已然深陷于處理紛繁事務的泥淖中。他們小心翼翼地在人前表演,卻早已忘了面具下的自己。   需要認清的是,喜歡獨處并不代表孤獨。   狂歡的ktv,也有寂靜的角落。   霓虹的燈光,也有照不到的陰暗。   觥籌交錯的酒桌,更是酒水混著無奈入喉。   不要在意那些吃不到葡萄的狐貍,精衛也不會因大海的嘲笑而失去自己的信念。   我內心深知,這并不是我為了突出自己的卓爾不群而故作姿態,這僅僅是我在應對現代繁忙生活之余為自己留下的小小避風港。   正如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所言:人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庸俗。   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對集體心態有著極為精致的描述:“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這不由讓我想起了一位在大學心理咨詢室見過的同學。   這位同學提到,當舍友都出門時,他會變得焦躁不安;   當聊天內容完全陌生時,他會覺得無比失落   他熱愛社團活動,卻會因沒被分配到工作而自我懷疑;   他跟許多人都處好關系,卻會因一次聚會沒叫上他而悶悶不樂;   他無時無刻都想知道別人的打算,即便是很無趣的事情也愿意加入其中。   這位同學當真是中了一種催眠——群體性催眠!   失去自己的思考與行動力之后,便急不可耐地想要融進群體,以群體的行為準則作為自己的行動標桿,這樣方才能換來一種虛假的充實感。   可嘆的是,不論是校園還是社會,都呈現著這樣一種趨勢:思維上偷懶,而只顧情緒發泄。從當初的城管打人之流,扶老人被訛之流,到最近的大學生網貸案,高考成績掉包案。只要一有風吹草動,群眾中便會傳出激烈的義憤填膺之聲。我們看不到真正理性的,獨立的思考,而是怎么爽怎么來的借題發揮。   當然,欲有獨立之言,必先有獨立之行。   學會獨處,在獨處中探尋答案。只有在獨處中,你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   19世紀中葉,美國蓬勃發展的工業大步向前,經濟迅猛發展。而作家梭羅卻選擇在這個時候主動遠離塵囂,獨自在寧靜的瓦爾登湖旁隱居了兩年。   他說:“我寧愿在大地上乘坐空氣自由流通的牛車,也不愿在觀光火車的豪華的車廂里,一路呼吸著污濁的空氣上天堂。”   當別人問他是否覺得孤獨時,梭羅回答: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不也只是宇宙中的一葉小舟嗎?我為什么會感到孤獨呢?我們的地球不是在銀河系中嗎?我覺得經常獨處使人身心健康。與人為伴,即使是與最優秀的人相處也會使人厭倦。我好獨處,至今我尚未找到一個伙伴能有獨處那樣令我感到親切。當我們來到異國他鄉,雖置身于滾滾人群中,卻常常比獨處家中更覺孤獨。孤獨,不能以人與人的空間距離來度量。”   是的,空間距離不是度量孤獨的指標,精神的富有程度才是!在生活中,我們常常不由自主地靠貼近他人來獲取認同感和安全感,一旦脫離集體便覺得不知所措,更甚者感到焦慮,感到恐慌。這是一種貧窮,精神上的貧窮。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梭羅的“三張椅子”:一張用以獨坐,兩張用以交友,三張用以社交。這是他人生哲學的具體表象:簡單些,簡單些,再簡單些。   抽出時間來與自己好好對話一番吧,不要墻上的鏡子天天見,卻讓心里的鏡子堆起了灰塵。   有這么一個人,他可以在簡陋的石頭屋里長久伏案,只因“在休息室時,我可以獨處”——他是心里學家卡爾·榮格。   有這么一個人,他在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下工作,在他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傳出后,記者都找不到他——他是理學家彼得·希格斯。   有這么一個人,她說:“我喜歡獨處,喜歡和我的狗一起散步,一起欣賞樹木、花朵、天空……如果給我機會讓我從周六晚上獨自一人待到周一早晨,我會很開心。”——她是奧黛麗·赫本。   獨處當真是一種特別的能力。   它給人以一個獨立空間,一份自由。這是人人都想要的,又是人人所懼怕的——自我思緒的檢閱,自我獨白的靜默,這該是一份怎樣的剝離洋蔥般的痛苦呀。   叔本華在《關于獨處》中對此就有十分貼切的描述:“因為在獨處的時候,一個可憐蟲便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   慶幸的是,我們可以看到,獨處之后的人,又大多學會了謙虛。因為他們終于了解到,剔除粉飾后的自己,有多么的不堪和淺薄。而有了這一份謙虛后,人們也才能有資格具體地、實在地去討論獨立與自由。   周國平更是一個懂得獨處真諦的人:   “獨處的確是一種檢驗,用它可以測出一個人靈魂的深度,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真正的感受。一個連自己也不愛的人,我敢斷定他對于別人也是不會有多少價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質量的社會交往。一切交往的質量都取決于交往者本身的質量。唯有在兩個靈魂充實豐富的人,才可能有真正動人的愛情和友誼。”   由此說來,我更愿意把獨處當成是一種近似于下午茶的饋贈——在疲憊的交際之后,沒有旁人打擾,安安靜靜地與自己對飲,互訴衷腸。捕捉到自己內心的真實脈動,在起身重新投入角色時邁出自信的步伐!   瀟灑風流的詩仙李白顯然深諳此道,一首《月下獨酌》淋漓盡致: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END   原創:逃的家   +10我喜歡

江蘇 | 陳樹華           不對等的話語權導致教育系統矛盾不斷。   作為一塊理應為人所景仰的凈土——學校,一再被推到負面輿論的風口浪尖,全社會對學校和教育也失去了傳統的敬畏之心,而學校和教育自身也的確滋長出種種“樹瘤”。“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于是,作為存在著多重主體的教育系統內部,學生、教師、家長應該是“為了同一個目標走到一起來的”同一條陣線上的戰友。但是近些年來內訌不斷,觸目驚心,某些披露出來的事件,無道義無底線,令人嘆為觀止。   俗話說禍起蕭墻,當今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其根源其實都在教育內部。       今天看到一則“雙減”背景下的冷笑話:昨天晚上,我和孩子解釋說:秋季可能就沒有課外輔導班了,所有的輔導都由爸爸親自上陣。我兒子徹底崩潰了,哭著喊著非要上輔導班,他的意思是:課外輔導班雖然多,但老師不罵人。爸爸不光會罵,還會打人,而且根本沒有下課時間,更重要的是就算爸爸好多東西不會,也不會承認!   這段文字,將教育系統內部的矛盾根源揭示了出來:對話缺失,主體雙方的話語權不對等。平等話語權下的對話是可以釋放負面情緒、淡化矛盾沖突的。   但是,當家長頤指氣使的時候,學生只能逆來順受;當家長“一言堂”的時候,學生也只能委屈求全,至多求個兩害相權取其輕。   在學習方面,可能有家長未必懂得多少,但其絕對“制空”的話語權,將學生的話語權降維打壓。所有負面情緒和矛盾沖突被掩蓋,但紙終究包不住火,星星之火一旦燎原,內訌和悲劇自然不可避免。   在教育系統內部,不僅家長與學生之間存在著話語權的不對等,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在教師與家長之間,在領導與群眾之間,在上級部門與學校之間,都存在著話語權不對等現象,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比如,教師與家長之間,教師相對強勢的話語權也絕對碾壓著家長。尤其在城市,越是優秀的學校,教師與家長之間不對等的話語權表現得越明顯。很多教師有訓斥家長的不良作風。這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早令家長與社會為之側目。   撇開這種類似于“軍閥”的作風,其它一系列且越來越多的跟學習有關無關的諸多任務的布置,也是一邊倒的,家長只有無條件接受并積極配合完成的份兒,就像學校和教師從領導處接受這些任務一樣,根本沒有表示異議哪怕質詢的話語權。   這種缺失對等話語權的背景之下的一切,都會堆疊成對話雙方尤其相對弱勢一方的負面情緒。   這些年來,家校矛盾沖突中,似乎總是家長在“挑事兒”,但其背后到底發生過什么?發生了什么?他對學校和教師的不滿情緒又是如何積累起來的?什么才是真正的導火索?要想治標又治本,這些問題值得我們追索。       沒有刨根問底的執著,就不可能挖掘得到事情的本源,追溯不到源頭,無論是黃河之禍還是淮河之患,都無法治理。   再比如,從中小學生到大學生到研究生,這些年來,都有沖動走上極端的。追問一下這些事件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我們不難發現,家長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話語權不對等導致學生的負面情緒長期累積而無法釋解,直到“手機”“考分”“批評”等等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悲劇便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法庭講證據,不重推理,它不會去推測背后還有哪些相關因素。但是,我們教育,必須撿起邏輯推理這只武器,撥開籠罩在一樁樁事件表面的迷霧,找出“真兇”,化解毒素。法律懲惡揚善,教育治病救人。不同領域存在著截然不同的邏輯。   基于如上思考,我覺得,只有崇尚民主,推動話語平權,構建和諧的教育生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今的教育亂象,實現教育健康和諧的發展。   因為教育的核心是人,所以和諧的教育生態,其核心必然是人的和諧,而人的和諧必須基于民主和平等。經濟、政治、文化,包括職業、職位等方面的平等,目前無法完全實現,但是,基于人民民主政體的共和國,首先能夠實現的是人民話語權的平等。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教育系統中的教師、學生和家長概莫能外。而社會關系的建立、維系與鞏固,依靠的是對話,沒有對話就沒有關系的建立,遑論維系與鞏固。對話這一行為可以指向和諧,也可以指向矛盾,關鍵就看對話雙方能否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善解人意,換位思考,求同存異,顧全大局。   人與人的關系微妙而脆弱,兄弟不可謂不親,同學不可謂不洽,同室不可謂不密,但是,兄弟鬩墻,同學反目,同室操戈……比比皆是。可能正是因為相互間某種微不足道的齟齬,便反目而成仇讎。   這所謂的“微不足道”,可能正是不對等的話語權所致。對話雙方未必有明確的“不對等”“不平等”的強烈感覺或概念認知,但是,隱約而又事實存在的不對等話語權就成為關系裂隙的肇始。嗣后,可能因為不知覺而加大了裂隙,最終導致關系破裂而不可收拾。       當下教育系統內部的師生關系、家校關系、干群關系,都有些緊張,雖然沒有到劍拔弩張的地步,但也搞得比較僵持。缺乏潤滑油的關系必然生澀,這就導致沖突、舉報,沒底線的事件,接踵而來,令人唏噓。如何實現話語平權,改善關系,構建和諧的教育生態呢?     第一,加強溝通,改善關系       燈不撥不亮,話不說不明。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每個學生、每個家長、每個教師,甚至每個領導,都有他們各自的難言之隱,成為他們學習、工作、生活中的障礙。他們的學習、生活、工作的需求也因此千差萬別,哪怕只是大同小異,也不能輕忽了這“小異”的解構力。   即便只不過是一年級娃娃的小豆豆,也跟小林校長一下子傾訴了四個小時的心里話,作為經歷更豐富的高年級學生、家長和教師,其內心的豐沛,每個人都是一本書。當家長無視了學生“這本書”時,當教師無視了家長“這本書”時,當領導無視了群眾“這本書”時,裂紋便出現了。   所謂的“代溝”差,所謂的“維度”差,就是這種裂紋。   在功利的時代,家長與學生、教師與家長、領導與群眾的關系被簡化成學習或工作任務的授受。簡化了什么?簡化了征詢對方愿意的流程,直接剝奪了對方的話語權。   簡便算法是算術法的進化,簡化流程卻是民主制的退化。強勢方布置任務,弱勢方接受任務,前者二話不說下達任務,后者忍氣吞聲完成任務。如果是職責范圍內的也就罷了,這是各自必須承擔的責任,所謂責無旁貸。   但是,家長在教師布置的作業之余額外給孩子增加刷題量,教師布置給家長、校長布置給教師大量的跟教育教學弱相關甚至不相關的任務……且多是強制性的,連質疑與質詢的話語都不允許。   “照做,別說話!”就像孟子筆下的授“嗟來之食”的施者,甚至更惡劣。   這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同樣存在,如何改善?解鈴還須系鈴人,系鈴人往往就是對話中的強勢方,強勢方必須放下身段,與弱勢方平等相處,心靈溝通。   長期的一線工作,筆者發現,在師生這對關系中,主動示好的往往多是學生。比如每接一個新班,一般學生都會盡可能以最優的表現迎接新老師,以獲取新老師的好感。這就是“示好”。   “示好”是弱勢方謀取話語權的一種試探。這個時候是老師跟學生搞好關系的最佳時機,而跟學生處好關系的第一原則便是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盡可能多地跟學生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心聲和真正需求。   比如著名的特級教師李鎮西老校長,他的職業生涯中跟上千學生有過單獨交流,這樣系列的教育舉措鑄造了他教育工作中的民主與愛心。他的學生在上大學、工作后與他保持密切聯絡的有很多,故去的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先生也是如此。   “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融洽,教育才行云流水、水到而渠成。                 第二,相互尊重,達成共識       上文中,筆者就家長“找事兒”,初步探求了背后的原因,但并不是出于原諒家長的不當行為,更不是慫恿家長舉報教師、辱罵毆打教師。相反,無論是強勢方還是弱勢方,都應該無條件地尊重對方的人格和職業,存小異求大同,在當下的事務中達成真正的共識。比如: 教師與家長需要達成的基本共識是:我們的所有言行都必須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不是相反。   校長與教師需要達成的基本共識是:我們的所有措施都必須有利于學生的成長與學校的發展;而不是相反。   領導與群眾需要達成的基本共識是:我們的所有思想行為都必須有利于事業的進步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是相反。   我之所以一再強調“而不是相反”,就是因為我們現在很多舉措都是逆規律而動的“反動”。   古人講:“成大功者,不謀于眾。”這句話是否存在偏頗,暫且不論。想要達成共識,必須目中有“眾”,心中有“眾”,從內心里尊重這個“眾”,這個“眾”,其實就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弱勢群體”,對話中的“弱勢方”。   家長要“謀于”學生,教師要“謀于”家長,校長要“謀于”教師,領導要“謀于”群眾,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達成共識。   缺乏共識的事業走不遠,缺乏共識的“大功”成不了。建國以來,每一個“五年計劃”都是全國一心、上下同德的“共同愿景”,億萬人民奔向共同的方向,實現共同的目標,我們的祖國才越來越富裕、越來越強大。   宏觀如此,微觀亦然。教育系統內部的“共識”客觀存在,卻并沒有成為學校、教師、家長包括學生的“共同愿景”即共識,一百只兔子拉車,不亂了套才怪。如何達成共識呢?   共識,需要雙方都能夠為對方著想,具有奉獻與犧牲的精神,否則不可能達成共識。這可以從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說起。   他提出人類的需要有5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且每一種需要都以前一種需要的實現為前提和基礎。   前一種需要沒有得到實現,后一種需要就得不到完美實現。而且5種需要都得到實現的人,才是一個得到完善發展的人或者說一個完美的人。他會更加懂得尊重他人,更樂于奉獻和犧牲。   根據該理論的論述,前三種需要的滿足,會造就一個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的人,卻未必是一個利他的人。而尋求尊重的生命體卻必須具有奉獻精神。   每一個人的潛意識里,都有尊重與被尊重的需要,而自我尊重與尊重他人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不懂得自尊的人,是不會尊重他人的;同樣,一個不尊重他人的人,也不會自我尊重。   一個既懂得自尊又尊重他人的人,就會進一步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在這個過程中,他必然地要與他人或集體達成共識,在“共同愿景”的浸潤中,開花散果。   家長尊重學生、尊重教師、尊重學校;   教師尊重學生、尊重家長、尊重領導;   校長尊重學生、尊重家長、尊重教師   ……   在這樣的教育生態中,還會有什么矛盾不能化解,什么沖突不能消彌于無形,還會發生那么些沒底線的奇葩事件嗎?           第三,借力民調,完善制度       古人還講過:“集思廣益。”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的智慧與力量總歸有限,抗日戰爭正是因為舉全國之力,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才打贏的嘛!在今天這個大數據時代,更便于也更需要借力民調,廣開言路,集思廣益,完善政策與制度。 政策,我們要支持;制度,我們要服從。這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因為各項政策,都是決策者集智囊之全力,竭試點之物力,在多方驗證其可行性、全面考證其實操性的基礎上,逐步并謹慎推出的。   它是某一階段的宏觀決策,是某一領域工作的指導方針,它理應成為我們的“共同愿景”,在這一點上,我們都是達成共識的。   只是對于一些尚未執行的政策或制度,尤其是民議頗多的,我們決策層還是應該更加慎重。在充分尊重專家、智囊意見的同時,還可以通過民調的方式向普通民眾征詢意見與建議。一旦普通民眾的話語權得到尊重,他們會更加積極主動地講政策守制度。   教育系統內有很多政策與制度似乎都需要進一步完善,尤其在執行上,如何實現原則性與靈活性的完美統一,如何兼顧各方主體法律所賦予的權利,這是最需要研究探索的。       比如今年暑期反響最大的延時服務問題,干群沒達成共識,家長與教師的意見基本不統一,父母與祖父母各執一詞,城鄉教師也莫衷一是,新老教師、一線與二線教師更是相左得很,吃瓜群眾也像墻頭草搖擺得歡……   在網絡新媒體上的“眾聲合唱”,也是各唱各的調,意見分歧很大。筆者作為一介旁觀者至多是淺嘗者,切身體會不多,無法作出適切的判斷。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包括學生,在延時服務上達不成共識,延時服務的效果不可能好在哪兒去,甚至會適得其反,成為教育系統內訌的又一個爆發點。   所以,我們的領導還需要走到群眾中去,多做一些民調,綜合各方意見,在具體措施、途徑、方式方法上,再進一步完善,將惠民工程做得恰到好處。 +10我喜歡

采瓜人   不惠     在西北,印象最深的,除了那些遺世獨立的雅丹地貌、色彩斑斕的云霞,被譽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莫高窟,就屬陽光下,在曠野里行走的駝隊,還有地里的采瓜人了。他們默默地行走或者默默地摘著瓜,天邊的云低垂到頭頂,前者讓我想起漫天黃沙的千年以前,不同民族在這片土地上交織的愛恨,瞬間讓血液沸騰,而后者是這片土地上勞作者千年后的來世,他們在風沙中卑微地行走和勞作,一點一點從極度干旱的土地里扒出糧食與歡樂。有時候,不可想象這除了地平線上偶爾的楊樹和腳下半生長的芨芨草的沙土磧石,是如何生長食材,養育了一方人。   西北的晚霞,總是動人心魄的,晴朗的天氣常在,每個傍晚,廣袤的原野里回蕩著風,而高處的風將云撕成長長的線,寬窄不一的平行排列,一半天空被夕陽燒紅,慢慢轉向粉紅粉紫,最后漫向遙遙溝壑縱橫寸草不生的祁連山上壯麗的云海。采瓜人趕著驢車,一聲清脆的鞭響,美麗一天的心情。   日本人說的“侘寂”,最初是用來說茶道之美的,徹底袒露的高品質茶味以及茶具的本原之美。粗陶粗瓷器皿不加涂抹上釉拋光,將泥土的氣孔和亂紋完全保留,并以此為美。完全的裸露 ,也許將其中的丑陋細節也暴露出來了,但這種暴露卻經常能增添不一樣的動人,格外能將人、心的質感完整展現,像西北的大風刮起粗糙的砂石打在臉上,刺得人生疼,而在這疼之外,又有細膩的美,原始的美和人工的美加在一起,撕裂又讓人感動。 +10我喜歡

arrow
arrow

    j86upfc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